【checklist II】
端午連假前分享了 checklist 如何幫助孩子自己做,也幫我自己做少點。最近才聊完「誠實」的重要,當然也要來說說 checklist 的第二天早上發生了什麼事。
育兒將近 9 年的過程中發現,只要我們的期待越貼近實際狀況,就比較容易心平氣和。所以,今天來分享一下 checklist 之期待 vs. 現實情況。
🙏 期待
Checklist 這個概念聽起來很棒,而且別人用了很有效。我用了後,也會變得萬事OK!
👉 現實 1 :不一定會比較省時
我跟兩個小朋友一起確認他們自己準備的旅行物品時,的確已經完成了許多。不過確認的過程,包括再去添加東西,把衣服折成一致大小後再放入分裝包中,大概花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。
孩子在一開始學習新能力時,會需要比較多的時間,可能遠比我們全部都自己做還要久許多。急性子的我有時會想,要是給我一小時,我都已經打包完了。小朋友要先花一個小時準備,我還要再花一個小時確認,真的太沒效率了。
用 checklist 在初期,不太會節省時間。要讓孩子練習自己做,還是得兼顧到旅行的行程。如果執行用 checklist 打包,但時間很急迫,就可以自己處理多一點,讓孩子參與少一些,至少能幫助孩子建立自己負責的習慣。要是能提前幾天開始打包,或類似這次我們的時間比較充裕,就可以讓孩子多做點。
👉 現實 2:調整是必經的過程
我以為 checklist 很清楚的標示了 1 天2 套,再多加 2 套的備用衣服,想已經有運算能力的小朋友可以舉一反三的知道要帶的總量。結果,姊姊從字面上以為總共只需要帶 4 套衣服。弟弟嘗試算了,只是少算了 2 套。
我們上次用 checklist 打包時,我直接寫上了衣服的總數量。下次,我會在一開始,就帶他們一起計算旅行的天數並寫下總共需要的衣服數量。以往的經驗是,小朋友會慢慢的了解我的邏輯,甚至能提出更容易做好的建議。
總之,再好的方法,都需要在執行後依照自己的狀況調整。每個成人與孩子,真的都不一樣。所以,「調整」不表示方法不適合,只是在找到更符合自己的方式。就算一開始執行就很順利,一陣子後,還是要因應我們自己與孩子的轉變,循序漸進的再做調整。
👉 現實 3:Checklist 本身就是問題
如果跟我一樣迷糊,checklist 本身在一開始就不完整,所以打包也無法完整。有些東西是我跟兩個小朋友在確認東西時,想到後才再補上的,也是為什麼確認的時間會比較長。
下次我想來做個旅行基本物品的總表,然後再依照每次的狀況個別化的 checklist,看看能不能彌補我的迷糊。
👉 現實 4:還是需要提醒
一直重複說同一件事,很容易讓我煩躁。利用 checklist,需要重複的機率會減少一些,但還是會發生。老實說,在確認物品的過程中,我也有幾度不耐煩。
位於我們的額頭正後方,就是我們腦部的 prefrontal cortex (前額葉皮質),它負責掌管類似自我控制與邏輯思考做決定的 executive functions (執行功能)。腦部發展的研究指出,人類的 prefrontal cortex,一直要到 25 歲左右才會發展完成。所以我們年幼的孩子會分心或是做事情到一半就突然開始玩起來,其實是非常正常的。
.
.
每次我不確定一件事要不要繼續堅持下去時,都會問自己 the golden question (黃金問題):我準備好要幫小朋友一直做這件事一輩子嗎?
如果回答是「沒有」,只能不斷的提醒自己:唯獨透過讓孩子重複的練習,我們也才能有脫身的一天。還記得我們與生俱來的人類傾向嗎?重複,修正會帶我們達到精確,然後自我完善與自我控制。
這就好比在經營一個長期投資,要相信現在允許孩子自己做所付出的一切努力,在未來則能得到孩子獨立自主的高報酬。只是過程中要有些方法,讓自己別太辛苦的度過。設定合理的期待,就是很好的方法之一。💪🏻
.
.
.
.
#幫助孩子自己做
#生活中的修行
#蒙特梭利在我家
#意在育兒 #mind4parenting
相關小文
「checklist」https://reurl.cc/j7ZWlZ
「一個轉念」https://reurl.cc/WdQGr5
Source
Maturation of the Prefrontal Cortex https://reurl.cc/GVyezy
Photo by Erol Ahmed on Unsplash